徐世立 | 艺术简历
字士力 · 号逸石斋主人
山东济南人 | 著名画家 · 陶艺家 | 东方艺术能量建构者
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客座教授
中央美术学院当代中国画方向终身特聘教授
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导师
文化和旅游部认证「徐世立水墨艺术工作室」主理人
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秘书长
展开剩余85%中国科学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
《美术大家》杂志主编
以「四艺融通」为轴心(诗·书·画·印),重构东方艺术表达范式,突破通俗绘画审美阈限,建立哲学维度的水墨道统。
依据空间属性(为企业总部/收藏空间)融合《周易》象数理占、奇门遁甲时空模型及五行生克原理
通过笔墨气韵调谐能量流变,实现「以玄鉴绘事,以墨改气运」的场域精神赋能
学术传承金岭速配
- 主持央美、清华等院校创作方法论课程
大型主题创作现场示范教学(丈二匹及以上尺幅)
作品收藏:今日美术馆、日本美秀美术馆等20余国权威机构
展览体系:参与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、威尼斯艺术周等顶尖学术展
出版著作:《东方气韵·徐世立卷》《水墨玄鉴集》等12部学术画集
首创「陶艺-绘画」双生创作体系,将陶瓷窑变肌理与水墨氤氲气韵互文,拓展东方材料哲学边界。
「道器相生,墨演乾坤」*
在形而下的技法层(陶瓷窑术/笔墨语言)与形而上的道统层(易学体系/能量拓扑)间,建构具有当代性的东方精神载体。
《笔耕砚田:徐世立诗书画印的多维艺术疆域》
文/美术理论家陈履生
在当代艺坛,能集诗书画印于一身者已不多见,而徐世立以童子功筑基,在笔墨耕耘中构建起横跨数域的艺术版图。他的创作不仅是技法的堆砌,更是文人精神在当代的鲜活演绎——山水间藏诗心,笔墨里见篆籀,方寸印章中亦有天地乾坤。
一、诗与画的互文:从文学性到视觉诗学
徐世立的绘画从不局限于物象描摹。他画山水,常以“云山弄墨”为题,用淡墨皴擦出远山云雾,再以朱砂点染孤舟,看似传统构图,却暗藏“行到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诗意留白。这种“以诗入画”的思维,源于他对古典文学的长期浸润——年少时背诵的唐诗宋词,化作笔下流动的气韵。如《秋山问道图》中,枯笔勾勒的古松与湿墨晕染的寒潭形成对比,题款“空谷传幽响,松风待鹤归”直接将画面升华为可阅读的诗境。他曾言:“画若无诗,便如人无魂,徒具形骸。”这种创作理念,让他的山水花鸟也自带文人雅趣,一只栖于竹枝的蝉,翅翼颤动间似有《诗经》“蜩鸣嘒嘒”的声响。
二、书与画的同构:童子功里的笔墨密码
徐世立的书法根基常被业内称道。五岁起临《九成宫》,《多宝塔》后涉《曹全碑》《石鼓文》,真草隶篆无一不精。这种“童子功”并非机械临摹,而是内化为绘画的笔墨语言。他画山石的“斧劈皴”,起笔如楷书般方正,行笔似草书流畅,收笔则含隶书的波磔;画梅枝时,以篆书“屋漏痕”笔法勾勒枝干,顿挫间见金石质感。在《草书条幅·李白诗》中,他将绘画的空间意识融入书法——浓墨重笔的“飞流直下三千尺”与枯笔轻扫的“疑是银河落九天”形成虚实对比,恰似山水构图中的“疏密有致”。这种“书画同源”的实践,让他的线条既有书法的骨力,又具绘画的韵律。
三、印与境的相生:方寸间的美学闭环
篆刻是徐世立艺术体系的重要闭环。他治印取法秦汉,却不拘泥于古玺形制,常将绘画的留白与书法的笔意融入其中。“徐世立印”四字白文印,笔画转折处似有山水画的皴擦痕迹,边框残破处亦如古碑风化,浑然天成。而“诗心画骨”朱文印,则以细朱文线条勾勒,线条流动如行书笔触,与他画作中的题款印章形成呼应。他认为:“印章是画面的点睛之笔,既需与笔墨风格统一,又要能独立成‘境’。”这种理念让他的印章不仅是署名符号,更是画面意境的延伸——在《墨荷图》中,右下角“不染”一印,白文方印与水墨荷叶形成黑白对照,暗合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题旨。
从诗到画,从书到印,徐世立的艺术疆域始终以“文人精神”为内核。在技法泛滥而精神匮乏的当下,他以传统为舟,渡向当代艺术的彼岸,其多维探索不仅是个人艺术的修炼,更是对中国书画“综合审美”的当代诠释。
发布于:山东省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