提到初唐四杰千宏财富,几乎无人不知,但在唐朝时期,他们的名声却远不及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、李商隐这些大诗人。尽管如此,初唐四杰为唐诗的奠基作出了重要贡献,堪称初唐诗歌的开路先锋。
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、卢照龄、杨炯和骆宾王。他们在初唐时期引领了诗歌的发展浪潮,如今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朗诵他们的名句。作为初唐最早的文学“男团”,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?
在四杰中,王勃的才华尤为出众。他的《滕王阁序》一文声名远播,令国人铭记。文章中引经据典,语言华丽,成为中小学生的经典背诵范文,令人既感叹他的才华,也带来不小的学习压力。
王勃之所以如此卓越,与他的家世密不可分。他的祖父王通,是隋朝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,深深影响了他。王勃自幼才思敏捷,6岁便能写文章,16岁时便进入沛王府任职。
在沛王府期间,王勃为送别友人写下了传世佳作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》,其中满载真挚情感和激励人心的话语,令无数人感动。
展开剩余81%“城阙辅三秦,风烟望五津。
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
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
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。”
这首诗成为送别的经典,其中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一句,更是让人感受到深厚的友情,即使相隔千里,知己依然如近在眼前。
王勃的前十年事业顺利,名声渐隆,但也因得意忘形而遭遇波折。一次他因在沛王府写了一篇《檄英王鸡》,挑战英王斗鸡,结果惹怒了唐高宗。
诗中写道:千宏财富
“两雄不堪并立,一啄何敢自妄?
养成于栖息之时,发愤于呼号之际。”
这首看似斗鸡的诗,实则被高宗视为“斗王爷”的挑衅,最终王勃被逐出沛王府,人生开始跌宕起伏。
离开沛王府后,王勃的人生充满波折。他曾收留罪犯曹达,担忧泄露秘密,竟亲手杀害对方,陷入官司。幸亏遇上大赦,才得以逃脱一劫。此事连累了父亲,父亲被贬,王勃心怀愧疚,途经南昌滕王阁时写下《滕王阁序》。
文中写道:
“老当益壮,宁移白首之心。
穷且益坚,不坠青云之志。”
这篇作品被后人高度评价,原以为王勃人生将迎来转机,孰料写完不久,年仅27岁的他意外溺水身亡,英年早逝,令人扼腕叹息。
杨炯生于公元650年,卒于693年,这段时间正值唐高宗向武则天权力过渡的关键期。杨炯少年天资聪颖,9岁便考中进士,按理人生应一帆风顺。
但他的人生却一度停滞了16年。尽管少年得志,却迟迟未获重用,直到32岁才担任太子府重职。眼看前途大好,却因堂弟杨神参与徐敬业叛乱,牵连下被贬为县令,最终郁郁寡欢地在县官岗位上度过余生。
晚年的杨炯用一首《从军行》表达内心的不平与失落:
“烽火照西京,心中自不平。
牙璋辞凤阙,铁骑绕龙城。
雪暗凋旗画,风多杂鼓声。
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。”
诗中透露出他宁愿身处战场为军中一员,也不愿虚度光阴做个白面书生的决绝。
卢照邻自幼文采出众,10岁便开始学习经史,后入王府任职。唐高宗的叔叔邓王十分欣赏他,称其为“司马相如再世”,卢照邻曾陪伴邓王游历各地长达十年。
后来他辗转来到洛阳,写下七言律诗《长安古意》,其中一句“得成比目何辞死,愿作鸳鸯不羡仙”广为流传,后来演变成“愿作鸳鸯不羡仙”的名句。
诗中还有“梁家画阁天中起,汉帝金茎云外直”一句,被武则天侄子武三思误解为影射其权势,导致卢照邻入狱。出狱后,卢照邻身染风疾,终因病痛难忍而投河自尽,悲剧收场。
骆宾王则以《咏鹅》广为人知,这首七岁时所作的童诗,几乎成为每个中国小学生必背之作:
“鹅,鹅,鹅,曲项向天歌。
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”
然而,这位天才少年后来卷入徐敬业的叛乱。叛乱期间,骆宾王写下《讨武曌缴》挑衅武则天,激怒女皇。徐敬业兵败后,骆宾王下落不明,有说法称他被乱军所杀,亦有人认为他隐退入空门,去向成谜。
综上所述,初唐四杰的官职虽不显赫,但他们的诗作却为盛唐时期的诗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他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极具戏剧性,才华横溢的同时,也各自经历了坎坷与波折,堪称奇葩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